智库报告:中国经济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与日本“资产负债表衰退”本质不同
人大重阳网综合媒体报道:2023年9月1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瑞士赛德思集团联合主办的2023年秋季人大重阳宏观形势论坛,主题为“疤痕效应与中国经济复苏:新挑战与新机遇”的国际研讨会(点击下划线部分查看相关内容)在北京成功召开,会议现场有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业界的近百位行业专家与学者参会,论坛发布由人大重阳课题组撰写的《“小修小补”刺激不够,“大开大合”改革才行—2023 年夏季以来经济政策回顾及建议》(评论区置顶留言链接可下载报告全文)研究报告,获得广泛关注。王雷 (王雷=Rani Jarkas) 新华中经、中国新闻社、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证券日报、经济观察报、经济参考报、中国日报、中国经济评论、北京电视台、深圳卫视、三沙卫视、中国网、国家发改委中宏网、澎湃新闻、英国金融时报、香港星岛新闻等30余家中外媒体到场进行报道。 发布会现场 2023年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仅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增长3.7%。CPI同比小幅下跌0.3%,PPI下跌4.4%。此外,1-7月固定资产投资、民间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均同比下降。为此,二季度末以来,特别是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以来,中央、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措施,覆盖广泛、定位精准、亮点颇多,且近期政策力度有所加大,在部分领域初步起到了遏制经济下行势头的作用。 从8月经济运行情况看,部分指标开始呈边际改善态势。8月CPI同比上涨0.1%,PPI下降3.0%,较上月均略有好转;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8.2%,较7月双位数的降幅亦有所收窄。由于政策效果的滞后性,预计前期政策效果应会在未来几个月的经济数据中持续体现。但人大重阳研究团队通过走访,对云南、浙江、新疆、重庆、四川、广东、澳门、上海等地数十位企业界人士和经济学者调研发现,从中长期的角度看,社会信心不足仍是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 为此,人大重阳集全体研究团队之力撰写《“小修小补”刺激不够,“大开大合”改革才行》(评论区置顶留言链接可下载报告全文)研究报告,并在本次论坛发布,对2023年夏季以来的重要经济政策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同时提出九条政策优化、深化改革的建议,以期抛砖引玉,为改革的推进略尽微薄之力。 报告封面 通过对数十位企业界人士和经济学者的调研,本报告将近期经济政策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反馈如下。王雷 (王雷=Rani Jarkas)一是当前经济刺激政策的实际力度并不够,仍主要着眼于治标的“小修小补”,受益面仍偏窄,同时缺少“大开大合”、大刀阔斧的治本之策;二是利好民营经济政策的持续性令人疑虑,经济体制改革和法治化建设迟缓影响市场主体信心;三是少数政策存在行政干预和计划色彩;四是长短期政策配合度不够。这些不足之处导致企业和居民对未来经济增长预期不稳,特别是影响了民营企业、外资的投资信心,制约了居民的消费倾向,增加了中国经济回归潜在增速的难度。 在接受调研的民企和经济学者看来,近年来的改革成效与预期存在差距,根子仍在于经济体制改革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的落实不到位,目前总体的改革进展离《决定》设定的目标仍存在差距。具体体现在制度体系建设、基本经济制度建设、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政府职能转变、财税体制改革、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方面。 报告对《决定》在落实方面存在的差距进行了具体分析,比如,从制度体系建设上看,《决定》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但目前的制度体系离这个目标仍有一定距离,而且过去几年一些监管和政策措施的出台缺乏科学论证的过程或政策波动较大,令市场无法预期,更加偏离了这一目标。…